2020年4月27日上午,由西北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叙利亚发展报告(2019)》蓝皮书发布会暨叙利亚形势研讨会在我校长安校区视频会议室召开。我校校长郭立宏教授、原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大使、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罗林教授、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教授在发布会上致辞。中国政府叙利亚问题特使解晓岩大使、中国中东学会会长杨光教授作主旨发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社科文献出版社、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山大学、郑州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宁夏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等单位的70多位专家学者及我校社科处、学科处、历史学院、中东研究所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常江研究员主持发布会。
郭立宏校长在致辞中介绍了西北大学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我校中东研究的发展脉络、学科特色及叙利亚研究中心成立以来的工作开展情况,并指出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上升成为国家工程的大背景下,《叙利亚发展报告(2019)》的发布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也希望各与会专家对西北大学相关工作多提宝贵建议,共同推进国别和区域研究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吴思科大使对蓝皮书的顺利出版表示祝贺,认为在当前的特殊时期,蓝皮书的面世具有特殊意义,展现了西北大学中东研究学术团队的优良传统,并就皮书中叙利亚问题的大国博弈、叙利亚局势的转折、中叙关系开展等问题进行分析和点评。
罗林主任致辞中转达了中国驻叙利亚大使冯飚对蓝皮书出版的祝贺,指出西北大学是国内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开展的重镇,高度评价了西北大学叙利亚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在科学研究、资政服务、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并就更好发挥智库功能、高质量学术成果产出等目标对中心下一步工作提出更高期许。
罗林主任认为,西北大学叙利亚研究中心以叙利亚历史与国家发展研究为其突出的研究特色,但又不限于叙利亚问题研究,是国内高校开展关键小国国别研究的成功范例之一,是教育部395家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中的佼佼者。罗林主任说,凝练学术研究方向、形成学术研究团队、构建智库功能、培养服务社会能力等,往往需要几代人的积累。西北大学叙利亚研究中心之所以能够在这么短时间内取得突破式发展,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可谓天时;西北大学领导的远见卓识和政策扶持以及雄厚的学科积淀可谓地利;王新刚教授和他的团队的精诚团结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可谓人和。他期待西北大学继续支持叙利亚研究中心的发展,在资源配置、经费投入、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特别是在科研团队建设和博士生招生方面,加大支持的力度,“鞭打快牛”,使得这一特色鲜明的科研团队不断地产出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不断地培养出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人才,更好地发挥智库功能,更有效地服务于中央和地方。
谢寿光教授指出,西北大学对皮书研创工作的支持有悠久历史,叙利亚蓝皮书是王新刚教授领衔的团队多年积淀的成果,体现了区域国别类皮书的智库功能,同时,也希望社科文献出版社和西北大学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构建过程中继续加强合作,携手共进。
王新刚教授在发言中首先向参加发布会的各位领导、学界同仁表达了衷心感谢,表示蓝皮书的顺利出版离不开全体课题组的团结合作,离不开皮书分社的编辑同仁们在疫情期间的高效工作。其次,高度概括了内战对叙利亚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民生等方面的巨大摧残。最后,王新刚教授指出创研“小国”皮书的不易,希望学界同仁对西北大学叙利亚研究中心的发展提出更多的宝贵意见,共同推进国别区域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发布会后,举行了“叙利亚形势新发展与中国策略”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大国在叙利亚博弈、叙利亚重建、新冠疫情对叙利亚局势影响、叙利亚局势与中国策略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研讨会主旨发言时段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所所长、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中国亚非学会副会长刘忠民教授主持。中国政府叙利亚问题特使解晓岩大使、中国中东学会会长杨光教授作重要发言,就叙利亚目前形势、重建挑战和大国在叙利亚的博弈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中国中东学会会长杨光教授在主旨发言中从地缘政治和疫情影响两个角度分析了叙利亚当前形势。分析指出,叙利亚问题在俄罗斯主导下,今年年底以前将基本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俄罗斯加强在叙利亚的存在,实际上是出于与欧美进行对抗的全球战略的考虑。而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主要利益集中体现在反恐、遏制伊朗和维护以色列安全三个方面。在主要利益得以维护的情况下,美国从中东地区战略收缩的方针已经基本确定,其关注的重点随着美国大选的到来和新冠疫情的影响逐渐转入国内。
长远来看,新冠肺炎疫情、油价下跌、世界经济衰退是压在中东国家身上的三座大山。尤其是世界经济衰退和中东地区经济的恶化可能导致叙利亚政治和社会进一步动荡,而阿拉伯之春可能再次爆发的危机使得叙利亚形势的前途面临着更大挑战。
第二时段研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所中东研究室主任唐志超研究员主持,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原副院长、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李绍先教授,中国非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所副所长、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王林聪研究员,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西亚北非研究中心主任王健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学院教授、院长刘欣路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北京大学国别区域研究院副院长、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昝涛教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科规划处处长、历史系教授王泰,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上海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郭长钢教授,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马晓霖教授先后发言。
李绍先院长对《叙利亚发展报告(2019)》蓝皮书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书的发布对于推进目前国内的区域国别研究(特别是“小国”研究)意义重大。李绍先认为,叙利亚作为“中东心脏”,其国内局势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中东和平进程。目前叙利亚局势依旧扑朔迷离,但是叙北部局势出现明显转折,已打破之前三足鼎立的格局,2020年可能是伊德利卜决战之年,是叙利亚走向统一之年。
王林聪研究员在发言中指出:新冠病毒席卷全球,目前已对中东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中东域外大国受国内疫情影响,介入中东的力度有所缓和,特别是俄、美扩张势头大为削弱;域内国家则抗击疫情压力巨大,无法持续开展代理人战争。所以,从短期看来,中东局势将会有所缓和。但是,从长期看来,目前的冲突降温是暂时的,油价问题、粮食安全问题、民生问题会与疫情问题重重叠加深刻影响中东局势,甚至引起新一轮的中东抗议浪潮,抗议将会成为“常态化”。
王健教授在发言中肯定了叙利亚政府目前的抗疫举措,自3月份以来,叙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抗疫措施。第一,暂停与疫情发生国的旅游许可,禁止其人员入境;第二,采取积极的隔离措施、制定轮休制度、暂停省内和省际公共交通、关闭所有学校,暂停清真寺祭拜活动;第三,制定相关的医疗保障措施,加大防疫物资的生产;第四,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总体来看,叙利亚目前疫情管控良好,其国内疫情的态势相对乐观。同时,叙利亚在未来抗击疫情中也面临巨大挑战。第一,难民区疫情挑战巨大;第二,疫情政治化,进一步激化国内斗争;第三,公共债务的增加和失业率的高涨导致经济前景黯淡。
刘欣路教授认为,抗击疫情已成为全球总体战,舆论战。大阿拉伯涉华舆情受斋月因素和新冠病毒疫情的叠加影响导致负能量大幅增加,国际形势不容乐观。对此,刘教授指出在如今的全球化时代,争取舆论话语权已成为大国竞争的焦点。
昝涛教授在发言中认为,《叙利亚发展报告(2019)》是对当前叙利亚局势做出的审视判断,该书的发布对中东局势研究至关重要。西北大学叙利亚研究中心在古叙利亚文明史研究方面也取得一定突破并和北京大学进行合作。随后,昝涛教授以土耳其研究为例,提出国别研究要做到历史和现状相结合,进一步为内政外交答疑解惑。
王泰教授在发言中再次对《叙利亚发展报告(2019)》的发布表示热烈祝贺,同时总结出21世纪以来影响世界的三大事件——“911”事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新冠病毒疫情。回顾前者,新冠病毒疫情势必会与石油问题、粮食问题和传统安全问题(政治经济)高度叠加,深刻影响中东局势。
郭长刚教授认为,2020年叙利亚局势的走向,特别是伊德利卜局势的进展基本取决于土耳其和俄罗斯的斡旋。中国与叙利亚关系方面,应理清中国在中东的战略利益,对叙利亚局势做出理性判别。
马晓霖教授在发言中强调,目前疫情已成为研究国际关系的首要变量,2020年以来,世界热点问题受其影响导致集体降温。就叙利亚而言,国内战事持续缓和,特别是伊德利卜局势已进入关键之年;域内外国家以及各个国际组织则忙于抗击疫情,在叙势力大为削弱,可以看出叙利亚战争在未来半年将进入间歇期。最后,马晓霖教授指出目前中国抗击疫情压力依旧巨大,对于中东问题,要慎重介入。
第三时段研讨由内蒙古民族大学学科规划处处长、历史系教授王泰博士主持。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学术委员会顾问李伟建研究员,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中国亚非学会副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刘中民教授,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黄民兴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何志龙教授,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中东学会常务理事田文林研究员,中国亚非学会副会长、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金忠杰教授,中国对外经贸大学丁隆教授分别进行重要发言。
李伟建研究员在发言中,主要分析了疫情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以及对中东国家的主要影响。他指出,后疫情时期随着中东局势的变化特别是叙利亚局势的降温,域外大国会集中资源用于国家治理,减少对中东国家的干涉与投入。在中东一些国家公共卫生治理体系不健全、医疗卫生水平较差的情况下,能否有效对疫情进行防控与治理关系到中东国家社会的稳定。疫情形势下,中国应在全球视野下对中东外交谋篇布局,应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与中东国家建立长期外交关系,全力资助中东国家战胜疫情、帮助其后疫情时代的复工复产,同时这也是中国应对美国等国家外交挑战的有效途径。
刘中民教授认为不可高估疫情对世界格局和经济形势的影响。从长期来看,疫情主要对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关系影响较为深刻,而对中东国家以斗争为主题的国家理性以及国家间的权力格局不会产生实质改变。当前疫情可能会对中东热点问题带来战略缓冲期,但从长时局中东问题的发展来看,沙特、伊朗、土耳其中东国家及域外大国不会停止对中东地区的权力争夺。就叙利亚局势刘中民教授指出,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叠加影响下,影响叙利亚国家安全与稳定的因素犹存,叙利亚局势在短期内冲突与危机仍将延续。
黄民兴教授主要对2019年叙利亚国内形势及域外大国围绕叙利亚问题的博弈做出分析:2019年叙利亚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叙政府不断收复失地,进一步占据战场形势的主导地位;叙利亚第一届宪法委员会艰难召开,政治和解进程出现第一缕曙光;美俄围绕叙利亚问题新一轮的博弈中,俄罗斯地区影响力进一步上;与此同时,影响叙利亚局势发展的不稳定因素犹存,伊德利卜成为各方冲突的“风暴眼”,叙利亚政治和平进程脆弱,叙利亚危机与冲突仍在延续。
何志龙教授主要梳理了叙利亚内战中阿盟对叙政策的演变。2013年,叙利亚危机爆发伊始,阿盟采取不干涉政策;随着叙利亚局势的演变,2011年6月阿盟开始介入叙利亚内战,提出叙冲突各方停止暴力对抗,主张政治对话解决叙利亚危机;2014年,叙利亚“伊斯兰国”的崛起和叙大马士革“化武危机”的发生,阿盟与联合国加强对叙利亚冲突与危机的斡旋力度;2017年随着叙政府在战场形势中进一步占据主导地位,阿盟主张土耳其等地区国家及域外大国停止对叙利亚问题的干涉。何教授指出,总的来说阿盟在叙利亚问题上显得力不从心,主要是阿盟内部分歧严重,内部国家大多存在内部治理危机,但随着叙重建被提上国家日程,期待阿盟或将在参与叙利亚重建过程中发挥作用。
田文林教授认为,疫情主要会对中东国家经济活动产生消极影响,中东地区是世界能源供应的主要产区,属于世界产业链的下游,在疫情打击的新形势下中东国家经济形势将进一步恶化。同时,疫情在某种程度上也会诱发中东部分国家新一轮的社会动荡与治理危机,在中东发展和改革的客观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中东地区国家强有力的政府建立是社会发展的首要前提。此外田文林教授还指出疫情形势下会促使中东地区强国在新一轮斗争中“谋霸权的求外”转向“谋发展的求内”的外交转变,同时在意识形态领域,会促使中东地区民众宗教观念向求实的科学精神改变。
金忠杰教授认为当前疫情常态化下,为中国介入叙利亚问题、参与叙利亚重建、以及中国参与中东事务提供了重要契机。金教授特别指出中阿在医疗卫生领域的的合作是双方进行全面深化合作的窗口,中国在“软硬兼施”的战略布局下,中医学院可作为中阿新一轮合作的获益增长点,中国积极参与中东地区疫情等问题的治理,在体现中国的大国责任担当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中国在中东地区的自身影响力。
丁隆教授在发言中首先对王新刚教授所带领的叙利亚研究团队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与祝贺,其次分析了疫情对中东局势发展的影响。丁教授指出,疫情只会打乱中东地区国家原有权力斗争的节奏,不会对中东局势的发展带来实质改变。疫情形势下,无论是中东产油国和非产油国经济都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议题。最后,丁教授对伊德利卜局势做出研判,指出巴沙尔政府在域外大国的支持下,将在伊德利卜问题上占据主导地位。
人民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经济日报等媒体对发布会进行了宣传报道。《叙利亚发展报告(2019)》蓝皮书以叙利亚政治、经济、外交形势与中叙关系为主题,系统分析2018年叙利亚问题的发展与变化,并对美国俄罗斯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博弈关系、叙利亚库尔德问题、叙利亚难民问题、叙利亚人道主义援助、叙利亚教育体系和叙利亚历史遗迹与文物保护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该书是我校叙利亚研究中心学术研究团队开展学术研究、推进智库建设,服务国家政策咨询的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