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叙利亚研究中心

中心新闻

SRC·|·中心特约研究员、中东研究所副教授王晋博士在《世界知识》发布文章“伊朗战略设施连环炸背后谍影重重”

发布时间:20-08-27    浏览:  

             伊朗战略设施连环炸背后谍影重重

6月下旬以来,伊朗国内发生了一系列可疑的大火和爆炸事件。6月25日首都德黑兰以东的帕尔钦军事基地弹药库发生爆炸。6月30日德黑兰一家中心医院发生天然气爆炸,造成数十人死伤。7月2日纳坦兹核设施发生大规模爆炸,摧毁了离心机厂房。7月4日波斯湾霍梅尼港附近石化厂发生氯气泄露,造成数十人受伤。7月12日伊朗西南部一家石化厂发生泄露并引发大火。7月13日伊朗马什哈德附近的工业园发生大火。7月19日波斯湾沿岸的阿巴斯港多艘渔船发生大火。7月20日伊朗布什尔省一条输油管道发生爆炸。这些接二连三的大火和爆炸到底是谁干的,神秘莫测,又恰逢伊朗核问题和国内政局演变的关键期,因而备受瞩目。

情报机构的博弈

伊朗国内大火和爆炸频繁很容易令人联想到以色列和美国的“作用”。7月2日纳坦兹核设施起火后,伊朗情报机构官员指责大火的“幕后黑手”是以色列和美国。随后,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领导人约西·科恩承认以色列制造了纳坦兹核设施的破坏活动,但是并未透露破坏行动的细节。对于其他大火和爆炸事件,以色列副总理兼国防部长本尼·甘茨语带机锋地表示,“并不是每一件事都和以色列有关”。

伊朗的怀疑并非毫无根据,美以两国一直试图在伊朗国内实施破坏。一方面,美以在伊朗国内拥有自己的情报网络。在过去多年时间里,伊朗抓获了多名与美国和以色列情报机构合作的间谍。2007年伊朗抓捕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罗伯特·莱文森,今年2月抓捕了三名被美国情报机构收买的伊朗人,7月20日又处决了为美国情报机构工作的伊朗间谍马赫穆德·马吉德。

另一方面,美以在伊朗境内从事秘密侦查和破坏活动早已有之。伊朗的情报机构可追溯至巴列维王朝时期的秘密警察机构“萨瓦克”。“萨瓦克”从1957年组建到1979年解散,曾接受以色列和美国情报机构的支持和帮助。凭借这一特殊历史联系,美以时至今日仍有渠道渗透进伊朗开展情报活动。今年1月美国获取情报信息,在伊拉克打死了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圣城旅指挥官苏莱曼尼。2018年1月,以色列摩萨德从伊朗窃取其核计划的几乎全部存档并运回以色列。据悉这些资料包括5.5万页文件和163张光盘。

除了通过间谍组织对伊朗实施破坏活动,美国和以色列还曾使用电脑病毒攻击伊朗的重要设施。2010年,伊朗布什尔核电站遭到一种名为“震网”的网络病毒攻击,这种病毒是专门针对德国西门子公司的工业控制系统设计的,布什尔核电站使用的正是这一系统,因此伊朗方面认为病毒极有可能是以色列和美国情报机构研制并传入伊朗的——很大的可能是,以色列情报机构将病毒植入核电站工作人员的个人电脑,使其最终扩散至整个操作系统。

美以能够在伊朗保持间谍网络,源于多方面的优势。首先,伊朗近些年经济形势因美国制裁表现不佳,国内不满情绪也急剧上升,一些伊朗人尤其是情报机构内部工作人员甘愿成为为美以效力的“线人”。7月被处死的马赫穆德·马吉德就曾是伊朗情报人员,最终在金钱诱惑下投靠美国。其次,美以通过高科技手段长期监视并跟踪伊朗政治及核研发活动进程,早在2006年就通过卫星图片判定伊朗秘密重启核研发进程,最终推动西方世界针对伊朗实施制裁。今年7月以色列发射了新一代侦察卫星“地平线-16”号,对伊朗核研发活动进一步加强跟踪。再者,美以两国有庞大的波斯裔群体帮助分析和研判伊朗国内情况。以色列一些伊朗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都是精通波斯语、熟悉伊朗国内社会习俗和政治规则的波斯裔犹太学者。今年6月,由以色列组织拍摄的谍战剧《德黑兰》上映,尽管片中演员大多是以色列人,但对伊朗日常生活的描绘十分逼真。

最后,美以情报机构获得了伊朗周边国家、尤其是海湾地区阿拉伯国家的帮助和支持。沙特对伊朗深怀戒心,阿联酋、巴林等国家与伊朗的地缘政治博弈长期持续,它们的情报机构与美以不断走近。2011年巴林爆发动乱后,巴林、沙特和阿联酋等国认为伊朗是巴林动荡的“幕后黑手”,美借机与三国情报机构加强合作,甚至建立了情报分享机制,共同遏制伊朗影响力的扩张。

冲突风险日益上升

伊朗遭遇连环袭击不仅是外部情报机构的较量,也与国内局势恶化、经济困难有关。2018年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伊朗核协议,重启针对伊朗的制裁,伊朗国内政治舆情发生了重大变化,民众对伊朗总统鲁哈尼失望率攀升。2015年协议签订时曾经让伊朗民众欢欣鼓舞,社会普遍认为,随着美国和欧洲制裁的“松绑”,外国投资尤其是欧洲企业涌入将是伊朗经济发展的机遇。从2016年到2017年,伊朗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2018年重启制裁使伊朗经济遭受严重挫折,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严重、经济缩水、失业率激增,原先支持伊朗温和派代表人物、总统鲁哈尼的民众对现状大失所望。

欧盟竭力劝说伊朗留在核协议框架内,并且推出了独立结算机制,帮助欧洲企业绕过美元结算,在美国主导的全球金融体系之外与伊朗进行正常贸易,但收效甚微。在美国“长臂管辖”的威慑下,任何与伊朗存在贸易和金融联系的欧洲企业都可能受到美国的各类制裁,欧洲企业因忌惮而不愿返回伊朗市场。在伊朗看来,欧盟提出的留在核协议内的承诺已经成为“一纸空文”,不再具有吸引力。

在此背景下,伊朗强硬派和保守派逐渐夺取话语权,温和派势力受挫。伊朗舆论普遍认为美国和欧洲国家“不可信”,强硬派和保守派认为2015年伊核协议的签署源于伊朗核研发实现了重大突破,如果伊朗进一步研制出核武器,必然会迫使美国和欧洲国家放弃制裁,转而谋求与其对话。在今年2月的议会选举中,伊朗强硬派和保守派赢得了议会70%的议席,总统鲁哈尼的权力受到议会强力制约。2021年将是伊朗总统大选年,强硬派和保守派希望推出自己的人选。

2019年5月开始,伊朗分阶段退出核协议相关机制并重启核研发进程。尽管伊朗多次强调如果美国能够“道歉”且“赔偿损失”,伊朗愿意回到核协议框架,但是伊朗无意与特朗普政府展开对话,欧洲国家也难以动员欧洲企业帮扶伊朗经济,伊朗核研发将在未来一段时间持续进行。在美以看来,伊朗的核研发活动无法接受且十分危险。以色列认为,特朗普政府针对伊朗采取的“极限施压”虽然造成了伊朗经济困难,但未能将其压垮,伊朗提炼浓缩铀的丰度会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取得突破。一旦突破20%的丰度,伊朗就可以制造脏弹(放射性炸弹),威胁以色列的国土安全。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以色列必然会通过各种手段来干扰、阻止和破坏伊朗核设施和相关研究进程。

近期伊朗国内频发的爆炸和火灾尽管不能都归咎于“外部势力”破坏,但是当前由伊核问题引发的地缘政治博弈进入关键阶段确是不争的事实。伊朗逐步退出核协议相关机制并重启核研发进程,美国和以色列加紧对伊朗的渗透和干涉,这很可能引发连锁反应,造成地区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在当前美国和伊朗紧张对峙的背景下,地区冲突风险也必然随之加大。

(作者为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教授、叙利亚研究中心研究员)